台北諮詢
高雄諮詢
  1. 首頁
  2. 好康分享
  3. 設計思維

設計思維-好康分享-王健設計學苑

美感與品味 王健

巴黎跨在塞納河上的第一橋400年來一直是石坂舖面的老橋,時序到了20世紀,巴黎市議會為了都市更新計畫改成現代化的柏油路面,理由是巴黎街道上已不見馬車行走,大都是汽車居多為了呼應時代有此需要,這項決議由市議會做成決定後,引發了第一號橋附近住民的激烈反彈,他們寧可保持400年來石坂舖面質樸的感覺。其材質與橋身是一體成型和橋上古銅質路燈造型是人工造型上非常和諧的藝術品,希望保持原設計的原貌,市民們以第一橋的造型顯現優雅古樸的風格為榮,堅決反對改變材質,經過議會和市民的討論和溝通之後,結果代表該區的議員同意撤案,成了保存古蹟上的一段佳話。

巴黎人注重品味世所皆知,凡到過巴黎的遊客都有一項感覺,用晚餐的時間大都在7、8點之後,亞洲來的觀光客依生活習慣6點不到就要用餐卻經常碰壁,由於法人對晚餐有另一種解釋,吃晚餐不僅是填飽肚子的事情而已,他們認為是享受生活的一項藝術,用餐時習慣打理整齊,一方面呼朋引類聯繫友誼,一方面享受餐廳燈光美氣氛佳的環境下用餐,他們鮮少囫圇吞棗,用餐時會脫下頭上的帽子,會幫女士寬衣喬位子,動作斯文,講話輕聲細語態度優雅,餐廳裡雖然人多但話聲低調,招呼服務人員大都不喊出聲,以手勢表示,此和台式的招呼有相當大的差別。在台灣習慣用嘴喊〝少爺〞或〝小姐〞,大陸叫〝服務員〞或拍掌叫人兩者氣氛上相差頗大,在巴黎用餐手序頗多,有餐前酒、前菜、主菜、酌料、湯料、甜點、飲料、飯後酒,還有各式各樣的食器,除刀與叉之外,有如蝸牛叉、田螺叉、螃蟹叉、甜點叉、水果叉等,飲料杯有水杯、威斯忌杯、白蘭地杯、香檳杯、紅酒杯、啤酒杯、水果酒杯,各類形形色色的杯器。

沒有訓練過的人常常分不清威斯忌和白蘭地杯,到底哪一種才可以放冰塊,在法國人的心目中,晚餐很神聖,他們不忘餐桌上置放鮮花及燭台,以渲染用餐的氣氛,他們一頓飯可以用數小時,這在亞洲各國很少見,他們認為生活要有品味、要優雅、要有美感,也是一種生活的藝術。

在台北用餐的經驗和在巴黎有天大的差別,中式餐廳由於用圓桌居多,大家圍在一起大話家常,只要兩、三桌人群聚,必然話聲越講越大,由於人多口雜不得不放大聲量,此起彼落的結果,場面看似熱絡,但失去了優雅、寧靜的氛圍。

總之生活是一種態度,要活得有尊嚴而愉快,先要學會體驗品味,學會優雅的身段,使自己高興讓別人看了也舒服。

美從哪裡來? 王健

人愛美乃天經地義,自小父母教導孩子的三原則即是〝真〞、〝善〞、〝美〞,無庸置疑大家都會認同,其實真與善都有美的成份,因此美才是總體歸屬的結果。

    美是什麼,一般人很難一言說盡,由於美有各種不同的面相,其發生源來自不同的感官,有來自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及心覺,從不同的方向促成腦神經的感覺,而有不同的感受,最普遍的現象一般來自視覺最多,其次是聽覺,歸納其形式大致可分為對稱、平衡、漸層、反覆、比例、和諧等,而聽覺上之美大致來自旋律與節奏,上述的現象可分為感官的美感,還有一種層次的美感是心覺,即是內心感受而形成的印象,不見得有表象存在,但其印象卻可深入人心造成感動。感動是美的〝果〞,萬般的美感造就心靈的喜悅與悸動。

    美的意象往往來自生活;來自體驗;來自觀察;也來自想像,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就是有思想、有想像、有別於動物,人的心從各種事物的表現中會分辨美醜、善惡,棄惡崇善、愛美惡醜乃人之天性。至於人如何欣賞美,其實在生活中俯拾皆是。眼看到炫麗的彩霞、起伏的山巒、高聳的建築、無垠的原野、幽靜的山谷、清澈的溪流、洶湧的浪濤、寧靜的沙灘、陽光下的樹影,從自然中可以得到數不盡美的景象,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及活動當中,美的意象也可說無時不在、無地不有,看見人的形貌比例勻稱會覺得賞心悅目;看見人的舉止身段優雅、謙和有禮會感無比認同;看見浪漫的婚禮會由衷祝福;聽見委婉的歌聲不其然會拍掌合嗚;看到純真的笑臉也會會心一笑;看見小孩幫老父推車;看見母親在食幼兒;看見有人飢餓三十等等,都不免引起我的感動。

    這些都是平常從生活中可以體驗到的〝善〞與〝真〞,經過咀嚼後就成為美的感受,其實只要日常細心體會,每一事物的特徵或多或少皆有可能和美的成份有關連,如開會時準時全員到齊會議廳乾淨,主事者必然心存喜悅有所感動,有人跌倒時順手扶起,這種場景我們會說是〝美事〞一件,總之美的事物來自各方不限時地皆有遇見的可能,只要心情持平細心體驗,可謂處處有美,時時有美。

    一般人談到美的時侯,經常會談到藝術,其實藝術有很多的內涵,有形而上的,也有形而下,在表象上呈現的如戲曲、音樂、舞蹈、繪畫、彫刻、編織、攝影、動畫、服裝設計、工業設計、室內設計、建築、景觀、視覺傳達等,這些都在藝術學院裡成了專門學問,一般而言其訓練的目的是追求真、善、美的極限,成為專門的職業,然而除上述外美的境界,還包括倫理、教養、道德、修身處世、治事、做人等的範疇,不一定有專業訓練才會有藝術,美本身沒有那麼難,難處在其技術,它深不見底,但追求心中的美凡人皆可求,只要有心則美到成功。

把創意融入市場,景氣自然來 王健

由於安倍經濟發酵,根據2013年五月份日本內閣府的報告,景氣觀察判斷指數比前月上昇2.0%,達到過半的55.7%,逐漸由低迷的50%以下的水準翻升,就連恢復最遲的北海道地區也超過50%的水平達到55.3%。2001以來日本的「街頭景氣一直在30%至50%之間來回振盪,直到今年全國十一地區總算脫離景氣低迷的行情,顯現在往上提升的現象。

景氣動向的調查中最為敏感的是計程車司機,總計兩千人得到的答覆是由以前的平平,現己認為有所改善,便利店上昇1.9%,服務業上昇3.3%,人材派遣僱用關連業則上昇0.4%達65.5%的高水準,這一轉虧為贏的關鍵,乃出在最近不斷提昇的家電和出奇的數位產品,扮演火車頭拉拔的結果。除此各類行業,在長期低迷中,反省、激盪、創造、突破,並付諸行動所致。

改變最大的是,以往日人最熱中的瘦身運動中心他們一直以眩目的舞蹈,熱力四射的有氧運動招式,來吸引客人但效果始終平平。然而,最近經過一番革命式的改良,釜底抽薪,改弦易轍,把方向瞄準了中高年齡的世代,及遲暮之年的婦女,為了真正達到保健的原則,減肥及運動固然是其重要項目,但顧及年事的生理機能及運動反應,其設備、設施也大為翻新,其運動設施多出了泳池、溫泉、復健用的機械、體脂肪燃燒機熱量計數機器、飲食控制食堂、一對一個人健康諮詢室、醫學檢驗室、抑止中性脂肪體質改善醫師、營養師、慢性病(習慣病)、預防顧問醫師、皮膚科醫師、美容師...等各類相關美容健康復健飲食運動的項目統籌建構下來,儼然是一家健康綜合醫院,加上會員可以免費於週六享受免費的健康指導課程,另有郊遊、旅行、益智、美容等課程...使得會員人數直線上昇,根據日本健康瘦身產業協會的統計其年營業額達二億六千九百萬日圓,比往年單純的健身中心,其盈利能力加值許多。

在東京世田谷有一特別的餐廳名為「皇家中國,快500」(ROYALCHINA QUICK 500)這個餐廳老闆頗有頭腦,他非常清楚日本人很愛吃中華料理,不管南北口味,從北京烤鴨到番茄蛋炒蝦、味噌炒茄子,以二、三分鐘之內可以做出的料理為賣點,其特色就是「快」,打破吃中華料理必須長時等菜的習慣,而老闆更知道看到所有中華料理店的價位都偏高,五目燒丼少則600日圓,紅燒蝦仁要880日圓,在景氣不是很好的時候還是照本宣科,他看在眼裡這是他發揮創意的時候了,於是把量稍做調整,只要火喉夠,二分鐘內就可炒出一盤菜,定價一律500圓日幣,而且,以斗大的字掛在門口與看板「中華料理」「快」「500」,同時他又知道,日人雖愛中華餐廳但日人不喜歡餐廳,黑黑暗暗,尤其是黏黏的地板,因此大膽地改變原有中國風格的裝潢,一改為日人喜愛的咖啡館模式,他第一號店,店面只有一百平方米(約三十坪)排了七十個位置,其中八個位置改為櫃台式,配合外帶或宅急便使用,年中無休,營業時間自早上11時到深夜1:30分,週末到2:00,其型態不同於一般中華料理店,又中華、又西洋、又像麥當勞、又像咖啡廳,一時20歲到30歲的年青女性趨之若騖,生意直上,在世田谷當地獨樹一格,一年的生意額破億,現在已開第三家,前後才兩年,足見創意的重要不可小靚。

再論台灣風格 王健

報載今年三月八日起由美國紐約雪城大學建築系33名學生。香港大學建築系所13名學生,與我國交通大學建築所7名學生共同在台灣遊走,體驗”台灣城市風貌的人文地理學”交大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曾成德說,這是國內大學首度"外銷台灣學"的舉措,這些外籍學生來台對台灣印象很直接,雪大學生托珮卻說"台灣的鐵窗與鐵皮屋很有特色”香港學生胡文凱說”「台灣充滿多元建築,地區特色明顯他喜歡華山。松菸等文創地點」 聽到上述的感想,我有一股說不出的感慨,依他們的表述到底是在恭維還是在奚落,真的不知所以。記得在民國82年全國建築會議裡行政院長郝柏村,曾指台灣建築上最醜陋的違建鐵皮屋是國人之恥,言猶在耳竟然有人把國恥當成"恭維"實令人有不堪的感受,也因此在民國84年7月9日之後有所謂的"既成違建"與"實質違建"的法令產生,也就是從84年後所有建築屋上的屋頂不可能再出現"鐵皮屋"而雪城大學的學生所指的鐵皮屋即是當時被稱為"既成違建"被法允許遺留下來的部份 ,從北到南為數頗多,這些陳跡的確給國人帶來頗多負面的形象,至今猶在。這些學生們還對華山與松菸大表興趣。

其實華山文創與松菸此兩地的特色,此乃日人據台時期的歷史遺跡其功能完全依日人的需要而建。至今政府收回之後改成文化創意的據點。其功能其動線規定不見國人文化也不見有何創意,可謂便宜行事何特色之有,這種令人頹喪的”撿便宜”風格,看在日人眼裡必遭貽笑大方。

談到"風格"回到理論上來論大致有八大因素:

一、文化傳統
二、生活習俗
三、地形氣候 
四、環境建材 
五、法律規範 
六、宗教信仰 
七、流行風尚 
八、其他如戰爭因素

其中影響最大莫過於文化傳統與統治者之政令因素,台灣400年來大量移民來自閩南,自然而然閩式風格影響全台所謂的三合院建築,從北至南羅列全島,至今仍在。然而經日人之統治後,其政令為其統治的方便大改其規範,把當初明治維新時期的洋式風格大量移入的結果,使台灣原有之建物混雜著濃重的洋味,於是台灣自有的原味盡失,成了不中不洋的怪胎。國民政府來台後原以反攻大陸為前提,早期蓋屋皆屬臨時性,即所謂的"克難屋",因為"遲早要打回大陸"的思維影響了台灣建築自我成形的機會。直至蔣經國總統要從事十大建設大力深耕台灣後,才有自主發展百花齊放的建築風格出現,從民國60年起的五年經濟建設計畫,建築業才開始扮演產業龍頭的角色,40年來的確也給台灣經濟建設帶來莫大的生產力,功勞不可小覷。然而自從出現了"帝寶"後,大眾談論,檢視其風格,是否能代表台灣的造型,結果令人失望的是"沒有台灣味",有人直嘆只有”錢味”,畢竟它不過是巴洛克式樣的山寨版而已。

室內空間美學-色彩篇 王健

室內設計的重大課題即是配色,在施工之前必須有一番規劃才會有預期的結果,由於色彩和建材本身原生的色彩有關,無法到快完工時做改變,譬如選了木質的地板就會受到大面積的〝咖啡色系〞所牽連,整體的空間必須考慮和地板之協調效果,因之在設計動筆之初,設計師和業主之間必須就空間風格、材質、色調、經費上做事先溝通,才不致到完工之後事與願違。

    以肉眼來觀看在視野之內會有6,400種顏色可分辨,但若以電腦來分色會達數萬因此最近市面上所呈現的美耐板、壁紙、壁布、塗料,甚致是衛浴設備即以電腦分色為主,每一色彩有一的編碼,同樣一個白色就有數十種不同的白,有些用肉眼不一定分別得出來。色彩顯然已進入了高科技的時代。色彩是光波照射物體表面所呈現的反應,大致分為〝有彩〞和〝無彩〞,所謂有彩即指赤、青、黃三色;無彩是黑與白,經由上述五色的排列組合混搭的結果,就出現一切的表面色彩。

    色彩除了三原色之外,還有三個重大的屬性,一謂之色相(色環),二為明度,三為彩度。由赤(紅)、青(藍)、黃三個原色相互混色的結果,會產生第二、第三…等等的顏色,如黃與紅混色會出現黃赤及赤黃,紅多黃少會逞現橘色,黃多紅少會逞現柳丁的橙,這種現象以此類推使色彩形成一環狀之構圖,稱為色環。色環猶如時鐘的標點,每個顏色各有其位,如黃色在十二點的位置,赤(紅)色在九點,青色在五點,位置固定,然後在其左右為其和其他原色所混色而生的〝同系色〞,色環最有用的是讓消費者選色之時可以馬上分辨色彩之間的差異,同特透過色環可理解色與色之對比關係,如紅色在九點而青綠色在三點就稱為〝互補色〞,或〝對比色〞,從色環中還可理解到,色彩的冷熱關係,以青色為主軸的色稱為〝冷色系〞,以赤色為主調者稱〝熱色系〞,橙色屬熱,綠色屬冷,這種裝潢中為冬夏配色有參傚作用。

    其次色彩有謂〝明度〞,色彩之明度正如音階十二平均律一般,從黑到白分為十二階段,顏色愈暗稱低明度,愈亮稱高明度,高低明度之間無所謂好壞,但以機能之需要有所定奪,如天花板以高明度配色可以增加陽光之反射達節能之效果,而高明度會顯得輕量而減少泰山壓頂的壓迫感。設計董事長的傢俱最好以低明度配色,以顯示沉穩、穩重的感覺,明度使人感受色彩之〝重量感〞外,還具有澎脹與收縮的副作用,故有人說胖人不要穿淺色之衣服即此道理。

    第三是彩度,彩度即是顏色的強度、力度,也有說是顏色的〝攻擊性〞與〝收斂性〞,兩者都各具功能,彩度高者宜用在招牌、櫥窗及商業空間,有攻擊性的色彩,可從遠距離就看見,如速食店、超商的招牌皆屬此類,而彩度低的色彩宜用在室內空間,使空間的週遭向四方收斂,不只會讓室內空間變高、變大而不刺激,具有安定寧靜之效,如辦公室、臥室、書房、醫院等,都屬於此類。

   民國58年大同公司曾委聘日本色彩專案來台,研究台灣人對色彩的習慣與喜好度,結果出爐的是咖啡色系列,其類似色包括米黃色、象牙色、乳白色這種現象意味著和台灣地理環境所呈現的色彩有相當大的“對比”關係。台灣島四周被海藍色和天空的藍色,地面的山林綠色包圍,故基於調和與緩衝的功能,而呈現以紅黃為主色的調性。

   在早期台灣室內設計尚未普遍,一般的室內配色大致將就於建材的原色。60年到70年代進口最多的木材以南洋櫸木及泰緬進口的柚木居多。這些材料佔據室內空間大部份之色彩面積。生長在熱帶雨林的木材其色以深褐色、赤朱色、咖啡色為主,因此在配色上牆壁或窗簾的配色皆受其影響,大致上皆以米黃、乳白、淺咖啡等色來搭配變化極少。

   1989年後,世界對綠色環保概念隨著美俄的化解,聯合國遂提倡節能減碳的議題。全世界從時尚服飾界開始,對顏色的訴求,強調簡單明朗原材的思維。國內設計界於是從善如流紛紛摒氣深暗的櫸木柚木等素材改成從加拿大進口之楓木或美國進口之白橡木、玫瑰木等使室內色彩從此“為之一亮”達到提升明度、增加反射度之效果,也促成了省電的功能。最顯著的為五星級飯店率先改裝使室內明度增加,如君悅、國賓、西華等飯店即為一例。

    依長年以來台灣人用色習慣保守,變化性不大。由於美學教育尚未普及至空間美學,大部份的人皆從模仿雜誌,或自我摸索中進行室內配色的行為。時至70年代初期有英商得利塗料公司來台設立漆廠,採取了歐美色彩多元的配色主張,在其色樣之中多出了很多本土人少用的色彩。如黎明紅、麥香色、蘋果綠、駱駝黃、薰衣紫、海軍藍、義大利灰等,配合其實作的模範屋樣品,大大的使國人增見了色彩多元的驚奇與感動,對台灣的裝潢界而言不諦是一項值得推崇的貢獻。

   經20餘年,由於大專院校紛紛成立室內設計科系,室內空間美學當然成了一門專門的學問與技術。為了和國際接軌,色彩的運用已成為行塑我國設計形象的重要指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1994年為鼓勵設計師們(包括建築、室內、產品、服飾等)要遵守保護地球的四大法則(4R運動)其中第一項Reduce(減量)即是強調要單純、簡約、避免複雜,同時推崇“簡單就是美”、“自然就是美”、“少即是多”等概念,這些計劃大大地影響了設計界用色的想法。

   從最近出版的義大利原文雜誌AD可洞見其範例室內空間的配色少到只剩下兩種色調,以白與藍、白與黑作為主調其餘則是以盆花、植裁或藝術品來搭色。空間的色彩今古之間差異甚大,頗值得注意。

空間設計的邏輯 王健

最近由於都更議題修法後越趨嚴格,很多老屋的都更計畫受阻,造成了裝修的案例增多,尤其是屋齡30年以上的老屋為甚,不是漏水就是管線銹蝕、建材磨損、門板鬆脫、磁磚剝離、空間長霉等不一而足,此時的裝修已不是只求〝爽心悅目〞了得,已經是和健康與安全密切相關的議題了。

很多人認為家裡要裝潢目的是為了能造成所謂〝燈光美、氣氛佳〞的效果,原則上是沒錯,但別忘了裝潢之先必需先調查、分析兩件事,一為〝硬體〞二為〝軟體〞,硬體指的是房子的構造、樑柱與結構,有些牆壁是否有承當重量、日照的方向、管道間的位置、開關插座的位置及總電力的負荷、環境的濕度及有無輻射等都是有關硬體的部份;其次為〝軟體〞即房屋與人的關係諸如必先瞭解其成員與人口數,有無老人、孕婦、身障者及幼兒等,再瞭解其生活型態,其往往和職業相關,醫生、音樂家、收藏家、上班族、學生、退休老人其設計的內容有相當大的差異,各有其不同的訴求,使用的材料也不盡相同也各有禁忌,除了上述之外更重要的是觀念的差異、個性的差異及預算的差異,及〝保留品〞或另類的訴求等都屬〝軟體〞的部份,要裝修好一件房子,必須要有完好規劃,包括材料選擇、施工程序、工程進程,並考慮不同業種在同一工地進出時的排序與整合、協調,否則很容易亂了套,遭致延宕或損失。

自1989年美蘇和解後世界各國關注地球生態的問題以來,大家積極地研究人類生活的空間要以與自然共存的綠化觀念來形塑,其最大的目標已經不再是搞時尚、流行與唯美,代之以〝自然即是美〞、〝無毒空間〞、〝人性至上〞、〝無障礙〞、〝少即是多〞(LESSISMORE)等概念取代傳統之思維。

在萬物皆漲的時代,要裝潢一間房子所費不貲,從數十萬至數千萬皆有可能,必須發揮智慧做〝聰明的裝潢〞,首先注意裝潢時要想到賣的時候,支持房價的是建材和設備之外,它往往要具備永恆性的邏輯格局為佳,然後依空間的訴求先求一安全、二健康、三求合理,四求舒適,五再求美感,六最後再論個性,這就是空間設計不可逆的邏輯。

何謂現代化設計革命 王健

近來產業界興起簡約風,即是以輕薄短小為主調,其目的有三,其一為節省材料資源,省料則省工,其二為節省生產時加工繁複的程序,強調機能而省卻多餘的裝飾,第三節省搬運成本及攜帶便利等功能。

最近產業界進入大淘汰時期,諸多產品由於無法跟隨時代腳步之變遷而遭淘汰退出市場,最明顯的諸如傳統膠片相機,隨著數位科技的發展逐漸式微,柯達公司即為一例,NOKIA公司原在2000年代之前獨步全球,佔世界市場最高時達38%佔有率,由於智慧型的手機一出現即刻遭到衝擊,至今只能以個位數之佔有率苟延殘喘,卡帶、錄音帶、BB CALL、傳統燈泡等,皆屬時代進步下遺憾的產物。

人類自文藝復興以來,憑藉智慧與技術從事創造行為,達文西是始作俑者,不過當時的創意工作者,如戲劇、音樂、繪畫、建築、雕刻,乃至發明大都是為國王、軍隊或宗教服務,還未拓及到一般的普羅大眾。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18世紀初人類的創造活動侷限在為少數人服務,1800年法國大革命後,經過17世紀巴洛克時代近200年的藝術洗禮後,出現了所謂〝華麗革命〞的洛可可藝術,逐漸由宮廷走入民間,帶動了一股新的藝術氣息,其實是受到法國大革命追求〝人生而平等,要自由,要博愛〞的感召,工藝運動由此濫觴,催化了人類平等共享、智慧、技術之契機。

自從瓦特發明蒸氣機後,機器力介入手工的世界,帶動了世界產業界、軍事、交通、航運方面莫大的改變、也翻轉了人類數千年來憑賴手工生產、用獸力拖車、用體力划槳的傳統模式,在此之前,我們稱這時代為〝古典時期〞。由於蒸氣機的發明不經年隨著發動機也問世,從此大大的改變了世界產業界的面貌,也促成了英國以動力帆船建構傲視全球的無敵艦隊,東征西討吃掉大半的地球而成了〝日不落國〞,可見創造發明的威力之大無與倫比。

1901年世序進入20世紀,最大的改變是人類創造活動一改以往仰賴體力的方式生產,譬如一張國王的座椅需花費近達半年製造,其座墊底下當初沒有彈簧,沒有海綿,為了保持透氣是以初生之鵝毛羽絨做底墊,還得鑲金崁銀及珠寶,可謂繁複又奢侈,由於造價昂貴,這些高級〝產品〞只能為王公貴族所用不及平民。

根據法國革命的精神,1919年德國威瑪地方出現了一所學校稱〝包浩斯學院(BAUHAUSE)〞,創校院長華特.格羅比斯(WALTER.GROPUIS)他是建築師也是設計師,更是人道主義者,有鑑於古典時期的繁複費時又價昂,主張把解決問題作為優先,把產品從藝術的領域切割開來,脫掉複雜形式與裝飾,只求以滿足機能為宗旨,做了重大的三項革命,一改變材料,二改變造型,三改變生產的模式即〝量產(MASS PRODUCTION)〞,使產品能以平庸的價格出售,以達人人共享的目的。

包浩斯學院的竄起從事一系列的改革,影響所及從家俱、建築至車輛的設計,明顯地在造型上有巨大的變革,雖然創校時間不長(1919~1933),但在德國直接影響到軍需車輛之生產,當時德國車隊在北非戰場上經常失利,由於英軍的移動快速,德車因車身重造型笨拙,很容易在沙漠中受到阻力而區居下風,因而由VOLK’S提議改善造型,①把車形由方一改為圓弧形,順應沙漠之風沙;②把輪框加大提高車身,避免底盤和沙漠摩擦; 把引擎改置後方,車頭放空; 把引擎改成氣冷式,在沙漠中不必灌水,這四項改變成了今日赫赫有名之金龜車,此車隊由隆美爾將軍指揮,在北非從事聲東擊西的戰術,而獲致〝沙漠之弧〞之美譽。雖然二戰結束德國戰敗,但北非戰役的成功,老百姓們一直念念不忘其戰功,為保持永遠的紀念,金龜車成了德國人的驕傲,自1935年生產直到1997年以〝永不改形〞來紀念它的榮耀。

包浩斯的貢獻在德國造就了〝實用主義〞實驗下讓產品擺脫奢侈、華麗及多餘的裝飾性,強調以機能優先、價格合理,以達普遍性為目的,他們最有名的宣言即〝形隨機能轉〞,此觀念一出也影響到美日的產業界,最明顯的是美國福特汽車在1903年T33行出廠,車子的造型大致以手工方式打造,且裝飾性十足售價偏昂,經過〝量產 〞觀念注入後,售價逐步降底,福特謂之〝國民車〞希望人人買得起,正符合他初期的創業精神。

日本的產業剛從幕府時期以農轉工,1900~1930年代當初日本明治天皇父子為力求國家強盛,派了3000名留學生赴歐留學工業技術,如造船、造車、造飛機、鐘錶、相機、鐵路及軍事制度,不經年這批留學生回國之後一一回饋國家,他們可以自己造飛機、潛艇、航空母艦及各類火器,除此在民生工業方面,如日產、豐田大發等造車、松下發展家電、精工社做錶、日光做相機、三菱造火車、川崎造船等,一連串的產業在國家政策下相互連動,促成了亞洲第一的強權國家。

1965年日本發表產業白皮書,欲成為獨一無二的新工業國,其政策乃以追求最先進之工業技術,成為世界第一的現代化國家,由國家撥鉅款研發產業政策,最終結論即以沒有資源的國家唯一之路為“智慧型”產業,號稱以〝輕、薄、短、小〞為設計的圭臬,逐步落實的結果,果然在80年代現代化成功,被稱為世界第一,總之現代化象徵國家的輭硬實力,為強國富民之計,此路是唯一通達之途徑。

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在「特色」與「感動」 王健

103歲號稱末代「無形文化財」保持者的小林春三味線演唱者,她在78歲的時候由於出色的演技及700首以上之歌唱演奏力而獲得日本文化廳之獎勵,在96歲時候還教學不倦、教唱100首以上之曲目,她從五歲失怙,隨著戲團浪跡四處,由於記憶力出眾,很多艱澀的歌曲一學即會,透過她沙瘂的歌聲和卓越的琴藝,賺人熱淚,感人無數。經數十年之歷練,獨成一格,成了三味線的宗師及歌唱吟歎的翹楚,也成就了世界上少有的特異文化,更成了日本無形的文化財,其深刻人心的感動,不在硬體的良窳、琴具的好壞,而是飄蕩在空氣之中、看不見的聲音及深植人心的感動。想到了小林春,難免就想到陳達儒,他那似破鑼又淒美又沙瘂的歌聲和那一支破月琴,彈唱過多少台灣人心中如癡如醉的恆春調,那一首「思想起」不知感動過多少人的心扉,跨足了近一世紀至今依然不能遺忘。陳達儒的「思想起」絕對也是無形的人間國寶,只可惜來不及成為有形的「產業」。

    自民國92年起,我國為了形塑台灣形象,提振產業競爭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計畫,以五年為期開啟國家重點發展大計,由行政院所屬經濟部主政,教育部、內政部、文建會、新聞局的跨部會合作以策勵績效的提升,這起運動可視為自民國60年代以來經濟建設的第三波「產業革命」。我們慶幸台灣在被罵了幾十年後,終於甦醒,它最大的不同即是不再強調「人力」而轉向訴求「智力」。自90年代傳統產業的土崩瓦解,幸好有數位科技、生物科技的支撐,台灣才有今日轉軌獲致的成就,我們感受到小小的台灣島,能在世界龐大的經濟舞台上和列強並駕齊驅、力爭上游的生命力,其手腳俐落、轉身靈活,實感安慰。
本來所謂「產業」就是以智慧提煉「附加價值」的活動,成功的秘訣不外乎「技術」、「品質」與「感動」,正如日本人最喜歡講「心」(KOKORO),不用「心」的東西,嫌惡都來不及哪兒會有「感動」,更遑論市場。SONY自1973年的電子產品隨身聽「WALK MAN」一出,即時轟動世界並長久暢銷187國;近年來直逼雙B的「LEXUS」汽車,在美國發表即廣獲世界熱愛,在北美市場連續拿下六年銷售冠軍;以及近來轟動台灣的韓劇、暢銷亞洲的「LV」皮包,都是被製造出來、感動人心的產業結晶。

    在印度,最為出色的文化產業即是「電影」,他們的電影每部可長達三小時,在「瑪撒藍比」節時各地都放電影慶祝,其特色是不需字幕,因為該國的識字率只有61%,其內容直接把人的喜怒哀樂以九種神態來表達,所謂的「九味」即戀情,笑、怒、悲傷、力氣、恐懼、嫌惡、驚訝、平安等上述的元素組合成劇本,鏡頭下沒有色情、裸露、血腥、暴力,大都以歌舞、戀情、決鬥為基調拍攝,獨成一格,2004年印度電影總生產900片為世界第一,總收入達465億盧比,而外國電影收入才25億盧比,僅及1/20,這些以前雖屬英國殖民,但講英語的人不到3%,其他都歸本土,其文化的特色即為溫和、美麗與感動,此即文創最具典型的實例。